“戊戌变法”——除了殉难的六君子以外,还有哪些人大难不死_徐致靖_改革_康有为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45 点击次数:102戊戌变法——又称百日维新
戊戌变法,又被称为百日维新,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,是由光绪帝及一批以康有为、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。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改革增强国家实力,振兴民族经济。然而,这些改革举措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,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反应与抵制,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。
光绪帝向维新派人士杨锐颁发了所谓的“衣带诏”,这是一封紧急密旨,内容是“朕位几不保,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”。在变法面临危机时,康有为、谭嗣同等人经过商议,决定联络当时驻扎小站的袁世凯,意图拉拢他作为保卫皇帝、肃清宫廷的支持者。袁世凯见光绪帝时,表示会尽力辅佐皇帝,誓言铲除逆贼,保卫大清的政权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袁世凯一转身,就将密谋事宜告知了慈禧太后。慈禧立刻下令将光绪帝软禁在瀛台,同时命令全城搜捕维新派官员。梁启超和康有为因害怕被捕,纷纷逃亡海外,而谭嗣同、杨深秀、林旭、杨锐、刘光第、康广仁、徐致靖、张荫桓等八位维新派骨干则不幸被捕。
然而,为什么在北京菜口处决的“六君子”中,只有六位维新派人物被斩首,剩下的两位又去了哪里呢?
一、徐致靖的命运
徐致靖,戊戌变法期间的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,在变法中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。他不仅推举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人,还提出了诸如废除八股文、裁减冗员、改革军事等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。因此,他的名字出现在慈禧太后的“斩立决”名单中,成为被执行极刑的首批人物。
然而,在9月28日的菜市口执行死刑前,徐致靖的命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原本被列为“斩立决”的他,竟然在短短四天内从死刑变成了“斩监候”,原因竟然与李鸿章的过往有关。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有着深厚的渊源,早年间,徐伟侯曾为李鸿章代笔参加科举考试,并因此让李鸿章在仕途上获得了莫大的帮助。得知徐致靖被捕后,李鸿章心生怜悯,立刻求见慈禧太后,力求为徐致靖保命。
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进言,称徐致靖是个书呆子,整日唱昆曲、吹笛子,毫不懂得政治和改革,甚至在升任礼部右侍郎后,光绪帝从未召见过他,这可能是他误入歧途、受人蛊惑的原因。经过详细调查,慈禧确认光绪帝的确从未召见过徐致靖,实情是因为徐致靖耳聋,而宫中有人向光绪帝报告,考虑到保密需要,才没有让徐致靖入宫。
因此,慈禧最终决定,出于对李鸿章的考虑,决定将徐致靖的“斩立决”改为“斩监候”,让他暂时存活在监狱中。两年后,徐致靖终于获释,他改名“徐仅叟”,寓意他是“戊戌六君子”中唯一幸存的老人。徐致靖晚年时,积极倡导废除清朝的传统文化,力主剪去辫子,并劝导年轻一代摒弃陈腐的旧习。他对康有为的复辟运动表示强烈反对,认为这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。
二、张荫桓的命运
另一个少为人知的维新派人物是张荫桓。张荫桓曾多次出使欧美、日本等国,广泛结交外籍官员,尤其是与外国公使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。由于其在外有着较强的国际支持,当慈禧太后欲对他下令“斩立决”时,外国公使纷纷出面为张荫桓求情,迫使慈禧在压力之下,最终决定将其判流放至新疆。
然而,随着八国联军的侵华,慈禧太后愈加愤怒,尤其是在面临洋人的军事压力时,她的愤怒逐渐转化为对曾与外国打交道的大臣的报复。张荫桓因被指控“通俄”而被处死。张荫桓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,还是康有为的得力举荐人,堪称为“戊戌七君子”中另一位牺牲的英雄。
结束语
今天,当我们纪念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功绩时,很少有人提及徐致靖和张荫桓这两位为变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。虽然他们未像“戊戌六君子”那样广为人知,但他们依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变法的目的是正确的,旨在强国富民,然而,由于改革的倡导者缺乏足够的经验、力量过于单薄、改革过于急功近以及守旧派势力的强大等因素,导致了这场改革的失败。比如,裁减官员导致了北京近万人失业,而却未能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出路,这无疑加剧了变法的失败。最终,戊戌变法虽然未能成功,却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
发布于:天津市